干细胞在生殖健康领域的效果将为众多有难言之隐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干细胞医学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成果和进步,使其在妇产科领域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得以不断拓展。本文将分别从妇科、产科及生殖医学三方面介绍干细胞在妇产科几种常见疾病中的最新研究及应用进展。
干细胞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宫腔粘连
近年来 宫腔镜的广泛使用,导致子宫内膜机械性损伤,使宫腔粘连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已成为生育期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子宫内膜存在干细胞,并在内膜损伤及月经周期中参与内膜的再生修复,有国外学者认为创伤与感染等损伤因素使子宫内膜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减低,从而导致的内膜瘢痕性修复是宫腔粘连的重要原因。
干细胞对损伤或妊娠子宫内膜的应答作用是通过某种修复机制实现的,并非直接替代在月经中损伤的内膜细胞。而修复性干细胞供应不足可能是内膜损伤后修复的一个限制因素,并通过研究证实内膜损伤可使骨髓来源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基质迁移,进一步研究发现宫腔粘连在干细胞干预后生育能力明显改善。
从干细胞角度对子宫内膜修复机制及宫腔粘连的深入了解,将为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道路。
异位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细胞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妇科疾病。内膜细胞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经由输卵管,内膜细胞可进入盆腔异位生长。病变可能涉及所有的盆腔组织和器官,甚至可以发生在眼睛上。病灶伴随性生活疼痛,影响女性生育,甚至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
近年来,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干细胞起源假说已成为诸多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早在 2007 年,Gargett 等人就已提出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是由子宫内膜干 / 祖细胞(stem/progenitor cell,SC)所介导,并认为 EMs 可能是一种干 /祖细胞疾病。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已有国外学者通过体外实验证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存在干细胞。
鉴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干细胞来源,未来医学治疗可以通过寻求减少子宫内膜干细胞和BMMSCs向异位点的迁移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从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分离的间充质细胞(MSCs)的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治疗可使异位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表型恢复。
干细胞在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宫内干细胞移植
随着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宫内治疗手段的进步,人们对宫内干细胞移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中以宫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胎儿疾病所取得的进步更为瞩目。 产前干细胞治疗不仅仅所需要的干细胞量少,利用效率高,而且不易产生排异反应。
宫内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重建胎儿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达到治疗血红蛋白病、免疫缺陷病以及一些其他先天性疾病的目的,经过对大量动物模型的研究探索, 高剂量细胞移植的手段已经成功增加了嵌合体水平。
除造血干细胞外,其他类型干细胞,如胎盘及羊水来源干细胞,由于其取材方便,已逐渐成为宫内干细胞移植领域的新兴热点。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作为产科常见并发症,严重危害母儿健康,迄今为止病因尚未明确,其中炎症免疫过度激活、损伤性炎性介质释放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原因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修复及预防内皮损伤多年来始终是研究妊高症治疗的重点所在。
干细胞由于其分化特性和分泌作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损伤的内皮细胞进行修复。除在特定环境下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对损伤内皮直接进行替代性修复之外,干细胞还可以通过旁分泌途径分泌具有修复作用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抗炎因子以及炎症趋化因子,调整组织局部微环境,影响细胞间信号传导,刺激组织修复及血管再生。
这些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和细胞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an Z 等人研究发现 人脐血干细胞在改善妊高病模型大鼠的血压水平,增加胎儿体重,减轻肾脏损害等方面作用显著,并认为其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其他组织细胞,上调具有舒张胎盘血管作用的细胞因子 HO-1 和抗炎因子IL-10,减少炎症因子 TNF-α 的表达,抑制炎症免疫反应,改善螺旋动脉重铸,从而产生旁分泌性细胞保护作用。
总结与展望
众多研究已经展现了干细胞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尤其是在恢复生育能力方面。干细胞移植到体内后,能定向迁移到受损部位,进行特定的分化,并产生相应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促进血管增生、抗纤维化、减轻氧化应激、抗炎与免疫调节,从而促进卵巢与子宫的生殖功能恢复。然而,干细胞从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干细胞移植可能伴随着致瘤风险,且其长期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确认。
目前,大量的干细胞研究仍局限于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阶段,其确切的作用机制、长期疗效及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此外,我国在干细胞的提取和应用方面尚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因此,在生殖医学领域,干细胞的研究前景仍然十分广阔。未来的工作需要更多基础研究来不断建立和完善其理论基础,以及开展更多的临床前研究来明确干细胞的最佳使用剂量、部位和时机,并全面评估其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