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科技引领未来医学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返回上一页
干细胞治疗法有望为抑郁症患者带来希望

注意:本文内容或许会引起特定读者人群不适,请谨慎观看。


01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调查显示,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全球有大约3.5亿抑郁症患者,也就是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1个“隐藏”的抑郁症患者。普通人我们或许不了解,但娱乐圈由于扩散性比较强,被爆出来患抑郁症的演员不计其数,而因抑郁症离开的人也有很多。

图片

△ 抑郁症的难治性与致死率


图片

图片

来源:IHME

02

干细胞治疗法带来曙光

  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运用的是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结合的方法。

  由于抑郁症发病机制异常复杂,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所以临床上抑郁症的治疗受到阻碍,药物也只能暂缓症状,想要完全康复,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早有学者认为,情绪低落会导致血清素下降,引起干细胞功能受损,从而使得细胞的正常修复和再生受到抑制,影响身体免疫功能,这是科学家首次从科学角度证实了人类情绪与干细胞生长之间的联系。而这也为干细胞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实验生物学与医学通报》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16位复发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干细胞治疗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治疗一个半月内,患者抑郁程度下降,且Beck评分结果在中度抑郁范围的最低水平。这表明,脐带血干细胞对抑郁状态下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有助于克服治疗抵抗,且无不良反应。


图片


03

传统治疗方法的困境

  常规治疗方法是口服抗抑郁药。抗抑郁药物的研究也是一直在进行,但耐药性和服药依从性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两大难题。

图片

04

再生医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曾报道: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杨默课题组发现,影响人类情绪和抑郁症的血清素与骨髓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移植有密切关系。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干细胞》杂志上。课题组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影响人类情绪与抑郁症的血清素与骨髓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移植有密切关系。情绪低落可导致血清素下降,引起干细胞功能受损,影响损伤细胞修复和血细胞再生,从而影响身体免疫功能。这是医学界首次从科学角度证实人类情绪与干细胞生长之间的关联。


图片

  

  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蓬勃发展,再生医学在精神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简单介绍干细胞在抑郁症治疗领域的应用。

图片

什么是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根据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脐带血干细胞、胎盘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


  经过研究发现,干细胞对抑郁状态下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有助于克服治疗抵抗,且没有不良反应。具体表现为干细胞释放的神经营养因子发挥其旁分泌作用,通过代谢和心理刺激作用在临床上表现出来。

05

脐带血干细胞在难治性抑郁中的应用

  我们首先要介绍的这项研究,是由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心理健康研究中心Morozova等研究者完成的,该研究于2015年发表在《Kletochnye Tekhnologii v Biologii i Meditsine》(生物学和医学中的细胞技术杂志)上,题为《脐带血细胞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的作用》

  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学者于2013年绘制的「抑郁症世界地图」显示,日本与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的东南亚、南欧、澳大利亚同属抑郁症发病率较低的地区,而气候寒冷、缺少阳光的俄罗斯等地区则属于高发区。

图片

△ 抑郁症“世界地图”


  这项试验的研究对象为25 - 60岁的难治性抑郁症女性患者,符合重度抑郁症临床标准的复发性抑郁综合症,且抗抑郁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反应。

  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13人,对照组3人。治疗组每隔一周输注一次浓缩脐带血细胞,共4次,单次细胞剂量是2.5 x 108,对照组则输注经过相同处理和冷冻的外周血白细胞。两组都同时接受标准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抑郁症的情感减退虽然并没有被完全逆转和缓解,但患者病情有所改善,表现为出现乐观态度,及更生动的面部表情。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DRS-17评分上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束时两组抑郁程度都有下降,伴随情绪低落的好转。

  从Beck抑郁量表评分来看,脐带血细胞的输注有助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虽然这一作用出现得较为缓慢。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初始评分相当,接近于重度抑郁。而在细胞疗法结束4周后,治疗组的平均评分下降到14.71(接近中度抑郁评分范围的最低水平)。

  3个月内,治疗组评分略有反弹,但仍在中度抑郁对应的范围内。而在对照组中,Beck评分在6周时就回到了初始水平。

图片

△ MCCB评分对比

  

  在研究者看来,最重要的结果是治疗组认知-情感亚量的改善(图1 治疗组, p<0.001)。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分)也印证了这一点。  

图片

△ Beck抑郁量表评分对比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NF、IL-1p、IL-2和IL-6的初始水平也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第6周和第3个月,治疗组细胞因子水平增加(除了IL-1B),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以解释为脐带血细胞释放了有效物质。

  因此,研究者认为,脐带血细胞对抑郁状态下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有助于克服治疗抵抗,且没有不良反应。

  对于作用机理,研究者分析可能是「脐带血细胞释放的神经营养因子发挥其旁分泌作用,通过代谢和心理刺激作用在临床上表现出来,促进了患者对基础精神药物治疗的阳性反应。

  这篇文献报道只是一个初步研究,而且样本量较少,不过却是少有的人体临床研究,给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传统观点认为,成年后的神经细胞不具有再生能力。但科学家逐渐发现,成年后大脑中新神经元仍不断地自发地产生于至少两个脑区:海马的颗粒下层区域和室管膜下层区域。近年来研究发现炎性免疫对大脑,特别是海马的神经发生有抑制作用。

图片


  干细胞在人体炎症及免疫调节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许多组织中,干细胞与免疫系统都可以通过化学物质进行「对话」,以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干细胞应用于精神疾病治疗前景可期。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也在尝试使用特定干细胞对抑郁症进行精准治疗,而这类研究还处在临床前阶段。Wataru Ukai等人研究发现,通过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和静脉注射胚胎大鼠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并加入去端肽胶原来减少免疫排斥、增强给药细胞向大脑的有效迁移,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在某些方面发生了逆转。

  Cesar Borlongan等人的研究表明,与传统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相比,经封装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模型中具有更好的疗效。

  随着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细胞疗法大门正渐渐打开。针对耐药患者和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细胞治疗或许可以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