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科技引领未来医学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返回上一页
肝病领域四位院士同台“论剑” 大力发展免疫疗法 将为肝病治愈取得新契机

2024年3月25日,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肝病创新论坛日前在京召开。

本届论坛《院士讲坛》板块,肝病领域四位院士同台开讲。首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汇报了全球消除乙肝进展,并重点讲解了我国消除乙肝进展。

庄辉院士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届时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病死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


王福生教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衰竭、肝硬化,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全球首个针对HBV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受体的T细胞疗法(TCR-T)在治疗乙肝相关肝癌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靶向性,且已初显疗效。目前我国细胞治疗产业方兴未艾,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产学研医应一体化协作。


董家鸿院士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转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显著提升了治疗有效率;未来的转化治疗将更加注重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的序贯结合,以实现治愈性手术的目标;然而,如何预测治疗反应、选择最适合的受益人群以及确定最佳联合治疗方案,仍是当前转化治疗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无数国内外学者将研究重心移到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上。


2021年,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发布了《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



截至到2022年11月,共有165项涉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病的注册临床研究,其中67项专门针对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其中有14项已经完成。


干细胞移植在肝病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证实,经干细胞治疗后的患者,其临床一般情况好转,肝功能改善。



在本实验中,共有64例患者符合肝衰竭标准,59例患者符合肝硬化标准。脐带干细胞(UC-MSC)治疗后,肝衰竭组和肝硬化组基线后各时间点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基线。


这意味着间充质干细胞的外周输注对肝衰竭和肝硬化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且,延长疗程可以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对晚期肝病的疗效。



而在另一项论文中,王福生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对干细胞长期疗效评估的研究。


该研究对219例乙肝相关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了长达75个月的随访,其中治疗组108人接受了间隔4周输注一次脐带干细胞的治疗,共3次。


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这种治疗是安全且耐受的,且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和肝功能。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减轻肝素的氨基转移,明显改善肝脏功能,如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性,胆碱酯酶和总胆红素水平。而通过Landmark分析,在13个月至75个月的随访期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国内外多家医院及临床机构已开展了大量干细胞干预肝脏疾病的临床试验。全球范围内在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上登记的干细胞干预肝硬化项目有70项,其中在中国境内开展的有26项,而26项中又有19项临床试验使用的是间充质干细胞。


从2017年-2020年,四年间我国已通过6项干细胞移植改善肝硬化的备案项目,占比8%。这足以看出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的良好效果,已获得了我国的认可与支持。



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进步,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病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众多临床试验的有力证据表明,这些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还能促进肝脏结构的正常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善肝硬化状况,并降低肝癌、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随着干细胞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化与规范化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间充质干细胞将成为逆转受损肝脏、恢复其健康功能的重要临床手段,为广大罹患肝衰竭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与康复机会。